close

 

文/蕭慧英執行長(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創會理事長) 國語日報專欄2009.11.21

 

十月中旬,我們舉辦「愛你一輩子領航講座」,邀請荒野協會創辦人李偉文,和愛你一輩子五字箴言的起草人陳松根,從生命的觀點來談教養,對談如何「活出美好的自己」。


李偉文認為:「人生最重要的是在自我尋找意義的過程,找出屬於自己的路,勇敢的追尋夢想。」陳松根則說:「真正的教育,就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感覺、會讓人感動的生命。」


兩位主講人都是充滿熱情的社會運動者,長期從環境、教育、社區等面向關懷臺灣這塊土地。現場五百多位父母都很受感動,也不自禁的檢視起自己的教養方式,是否真能協助孩子的生命發光發熱?


當天聽眾的書面提問中,出現了許多這樣的問題:「上了國中,我的孩子失去了學習的熱情,怎麼辦?」「學校每天考試,看孩子很沒勁,要如何提升孩子的興趣?」


父母顯然都很擔心,原本充滿生命力的孩子,為何會變成對什麼都提不起勁,失去了熱情和信心? 《讓天賦自由》的作者肯.羅賓森試著以五十多個真實故事,讓讀者了解,當「天賦」遇見「熱情」,一個人就會被啟發並且感覺最自在,也就是當一個人做他擅長(天賦)又喜愛(熱情)的事,自然會有最好的表現。 


前一陣子,我邀請三位「小」朋友到廣播節目,談他們追求夢想的歷程。稱他們「小」朋友,是因為跟他們的緣分都始於二十多年前,他們都還小的時候。


Kowei二十五歲,從小愛畫圖。讀建中時,在老師與同學異樣的眼光下,選擇了與多數「建中人」不同的路,以某私立大學的商業設計系為第一志願。大學時,他出了第一本繪本文字書《看不見的光》,獲選行政院新聞局推介為中小學優良圖畫書類課外讀物,去年又出了第二本繪本《假面國的奇蹟》。

 
已年過四十歲的林俐,認識時她才十九歲,剛從高職美工科畢業。從小愛塗、愛寫的她,已為近八十本書畫插畫。近年來,多次深入南非鄉野自助旅行,她的《斑馬國No.60太陽》記錄她與非洲草原和部落住民的邂逅,書頁中充滿陽光與生命力,一則則小故事,挑動讀者嚮往奔向自然的心。她曾到非洲一所鄉下小學舉辦繪畫比賽,那些從來沒有機會繪畫的南非孩子,拿著自己的創作開懷大笑的相片令我難忘。


夏洛特在十歲就迷上種花,國中畢業後,不顧父母反對,堅持選擇到高職讀園藝。高一暑假,他到苗圃打工,賺的工資全拿去買玫瑰花苗。高中畢業後投入花藝設計的工作。多年前,他發現東南亞的雨林不斷被砍伐開發,不忍原生雨林植物滅絕,開始長住泰國,冒險進入即將被破壞的雨林,採集森林底層的草本植物,進行繁殖及保育;這幾年已出版三本厚厚的熱帶雨林植物圖鑑。

 
會種花的人被稱為「綠手指」,我卻說夏洛特是有「綠基因」,讓他能與植物對話,也驅使他走向雨林。


Kowei與林俐很幸運有父母的支持,夏洛特卻得自己「叛逆求生」,保住了他的天賦;幸好他也沒讓不曾肯定他的學校教育澆熄他的熱情。夏洛特及林俐都說自己以前國文、英文、數學成績都極差。我笑說,國文不好,他們卻都成了作家;英文不好,卻能跨越國界溝通無礙。夏洛特為了閱讀國外的植物書籍,學會了英文、日文、泰文,還會植物的拉丁學名。


我在網路上看過肯.羅賓森演講的影片,他斬釘截鐵直指英美的學校是扼殺孩子天賦與熱情的地方,毫不修飾的言論,讓這些年一直壓抑自己不要太批判學校教育的我既震撼又難過。

 
臺灣升學至上的教育,是否也正是埋沒孩子天賦、磨光他們熱情的原因?


前幾天,有位媽媽問我:「兒子因為成績不好,越來越沒信心,也很不快樂,怎麼辦?」學校功課讀不來,不表示他沒有天賦。父母要觀察孩子擅長什麼,哪些事會讓他渾然忘我,應多提供機會讓他去做這些事,一方面給他成功的經驗,重建信心,另一方面發掘他的天賦,協助他找到讓他快樂的工作。


我那幾位「小」朋友都流露出一種特殊的寧靜氣質,也許收入不見得高,但都在工作中怡然自得。我發現,當天賦自由了,人也自由了。至於臺灣的學校教育,是否也如羅賓森說的,是扼殺孩子天賦的地方呢?

 

附註:肯‧羅賓森演講「教育與創意」的網址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VGKAIS7Q4g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l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